近日,教育部多次印发通知,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特别对正处在招生旺季的“幼小衔接”“学前班”发出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禁令。通知强调,幼儿园及培训机构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以及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这一通知的发布,无疑给众多以“幼升小”为主的培训机构浇了一盆冰水,不少培训机构也因此停止了幼小衔接课程的公开宣传和招生。
其实早在2016年,“幼小衔接”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要求纠正幼儿园“小学化”教育。这些年来,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虽已逐渐被克制,但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幼小衔接班”“学前班”却屡禁不止,甚至有抬头迹象。直至今年7月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讨论并获得通过。“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被再次强调。
国家屡次严查“幼小衔接”“学前班”“小学化”,现在又发出最严禁令,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幼小衔接”“学前班”到底错在哪?
一、引发更严重的教育焦虑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的负面影响,大多数家长已经达成共识,且表示坚决不能纵容。多年来的规范和严查,已经让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得到了很好的纠正。然而,在幼升小的压力面前,家长们却不淡定了。幼儿园大班学员的大量流失、幼小衔接班的火爆,直接暴露出了家长们极度焦虑的心态。
幼儿园内不允许超纲授课,不少小学考虑到孩子的普遍情况擅自提高教学目标,大部分家长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也想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此番种种表明,幼小衔接确实是应市场需求而生的。尽管如此,大量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的出现,不科学的、严重超纲的教学目标设定,孩子学习压力一层一层的累加,更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和相互攀比,甚至进一步影响到了小学一二年级教学内容的设定。
我们又不得不说,大量幼小衔接班、学前班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教育生态,导致教育系统的恶性循环。
二、提前教学/超纲教学,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
在各篇讨论学前教育的文章中,“超纲教学”“提前教学”之类的字眼频频出现。但是,很多家长,甚至不少跟风发文和评论的作者都不清楚,所谓的“超纲教学”超的到底是什么纲?
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讲,我们所指的“纲”就是教育部在2001年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纲要》中明确了幼儿园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纲要》中对于语言、科学方面的要求是以培养兴趣和简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而非各类培训机构强调的——掌握多少汉字的认读写、多少以内加减法等。
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学前班”虽迎合了市场需求,但教授的内容确确实实已经严重超纲。那些以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活为噱头的培训机构,多数还会给孩子布置繁重的家庭作业,一点一点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时光和本应游戏互动的亲子时光。
三、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孩子个性化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5-6岁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具体方向。我们暂且不论具体内容是什么,但需要注意的是,《指南》中指出的“各年龄段典型表现”不宜视为这一年龄阶段的每一个幼儿必然表现出的发展特点。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会超出预期,也有的会略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尊重“个别差异”,并给予其能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教育和指导。
目前,家长接触到的大多数“幼小衔接”“学前班”都在强调孩子入学后能够学到并掌握的知识量,却很少有机构提及对孩子“个别差异”的尊重和与之相适宜的教学策略。当然,这些培训机构、学前班通常都会配有美术、音乐、英语等各类特色课,但这些课程仅仅是作为语文、数学的辅助课程存在,而非真正的“因材施教”。
四、混淆知识积累和入学成熟能力的概念,揠苗助长
相信很多70、80后家长小时候都曾经历过“育红班”“学前班”阶段。那时候的“育红班”“学前班”是最典型的“提前教育”。班里都会按照小学教室来布置,统一教授小学课本知识,反复学习一二年级课程,俨然一副民间小学的模样。那时候大众普遍认为,提前掌握了小学知识,孩子才能更上一层。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同样的知识多学一遍能让孩子学的更好、记得更牢。以至于现在的很多家长仍然存在这样的教育误区。
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表明,孩子出现厌学、排斥、反叛、落后等升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力、习惯和心理因素,而非单纯知识量的积累。只有当成熟能力达到预期水平时,孩子才能顺利完成“幼升小”的过渡。
例如,有些孩子总是分不清如6和9,b和p,p和q,大和太,人和入等相近的数字、字母和汉字。有的家长会认为是孩子不认真、记不住或者练习不够,但事实上这些孩子很有可能是视知觉能力不足导致。还有些孩子在上课时明明很认真地听讲,但是老师讲过的东西他却只能记住很少的一部分,或者明明听了却听不明白。不明就里的家长会以为是孩子走神了、开小差、脑子笨,但事实上可能是听知觉能力不足导致。在学习上的挫败感还会进一步摧毁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厌学、逃避、自卑等不良后果。
试问,如果上述能力不能获得有效提升,同样的知识就算学习五遍十遍,也未必会达到理想状态。就算同样的内容反复学会了,几个字死记硬背勉强记牢,那么同类内容再出现的时候又该如何解决?孩子的心理在进入小学前就出现了负面情绪,他又要如何面对以后的成长?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最应该衔接的是入学成熟能力。
既然如此,所有的“幼小衔接”“学前班”都没有可取之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尽管目前社会上很多培训存在上述负面影响,但仍有少数“幼小衔接”课程是科学的、值得推广的,而且是与教育部倡导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完全契合的。以京华合木教育集团旗下的“德培学习会馆”项目为例:
课程内容方面:
德培学习会馆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融合了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结合多年入学适应研究成果,从衔接的需要出发,重点培养儿童入学基础准备能力。其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数学准备能力》、《语文准备能力》、《入学关键能力》。
1、数学准备能力——包括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
2、语文准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拼、组的能力,以及造句能力、初级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识字能力、联想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3、入学关键能力——包括运动协调能力、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以及知觉转换能力、行为礼仪能力。而行为礼仪能力又包括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和学习习惯。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三类课程虽然使用了“数学”“语文”的字眼,强调的却不是识字、拼音、计算,而是与之相关的各项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毕竟孩子已经接受了幼儿园托班、小班、中班、大班的培养,还有家长的悉心培育,相信不少孩子在很多方面或许已经达到入学成熟能力,也可能还有不少孩子在某些方面略显不足。德培(DAP)理念一直以来强调的都是以孩子为主,尊重个体差异实施适宜性教学。那么,在入学成熟水平上的差异也必然要成为德培幼小衔接课程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此,在参加德培学习会馆之前,每个孩子都会被要求填写《儿童入学成熟水平量表》,对影响孩子入学后成绩的入学成熟水平的八个方面进行科学测评,综合了解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发展良好的方面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向更高层次水平提升,发展不足的方面将成为教师重点培养的内容。
教学方式方面:
德培学习会馆采用的是哈佛大学引导式教学法,不管在新授还是练习环节,都采用操作、体验、游戏、探索的形式,在操作和游戏中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它强调教学活动要基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要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灵活运营多种学习模式,激发孩子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例如,数学准备能力的课上,学习数字10的拆分时,德培教师并不会直接教给孩子10可以拆分成几和几,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举办一次小歌手大赛,10位小评委分别举红牌或黄牌表示通过或不通过,记录下每组红牌和黄牌的数量,孩子们便轻松学习到了10的多种拆分方式。
教学环境方面:
德培教学方式决定了德培教室必须要有多种区角设计,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德培课程中很多材料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既环保又节约。这也是德培教学的一大亮点。
师资能力方面:
德培教师在教学实践前,都要参加相应的培训,如开园前的德培教师初阶培训、每月定期开展的教研教学培训、德培教师进阶培训以及京华合木总部督导的入园教学指导等,确保参与教学的教师能够真正理解德培(DAP)理念,及课程实施要素。不仅如此,每一阶段的课题制课程,京华合木的研发团队都会提前准备配套的教师指导手册和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性化指导方案,从活动目标、材料准备、教学策略、幼儿的能力延伸、补充案例资源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指导和说明。
在专业的培训和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不断成长为合格的德培教师,灵活实施德培(DAP)课程,并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这样,不仅有效避免了“小学化”教学的出现,还能更好地提高德培教师科学保教能力。
其实,德培学习会馆不只适用于社会培训机构,在完整的幼儿园德培(DAP)教学体系中,幼小衔接课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已有近200所京华合木幼儿园实施德培(DAP)教学体系。在这场教育部针对小学化教育的“拨乱反正”行动中,德培(DAP)理念指导下的注重能力培养和过渡的衔接类课程已经被更多人所关注。我们真心希望,在5-6岁的学前阶段,孩子们能够回归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地享受学前时光。